Print

扶貧

Posted in 我們的工作

 A53

扶貧組是慈恩基金會最早成立的工作組之一,顧名思義,本組的工作是扶助經濟上最需要資助的人,其中特別是失去父母的孤兒。這些年來義工們在工作中有許多難忘的感受,茲選取幾個有照片紀錄的例子簡介如下:

1.   200310月到赫璋縣紅岩小學考察途中,遇上一位失學兒童,他跟三個弟妹背著柴草上路,我們問明原委,

      馬上替他安排到紅岩小學去,並資助其書簿雜費。

     
      這位失學的大哥,今年九歲,身形較同齡的學童瘦削,但眼神天真可愛。  

 

2.   20047月四名國際學校學生參與義工探訪活動,跟我們到貴州黔東南州親作實地體驗。

      山路崎嶇不平,深入山區得坐八小時車,途中得下車舒展一下筋骨。

 

     
     

分發糖果及書簿給學童的同時,小義工亦領悟到施與受之樂。

 
       
 

國際學校的學生替我們記錄學生的通訊地址,方便日後彼此書信來往,順便學習英語。

     

 

3.  20054月我們與美國榮光基金會一行人到黔南州去,實地視察學校設施之不足,課室相當陰暗冰冷,我們給學生送

      上圍巾,讓他們感受到一點暖意。

 

     
 

 

 

  除了考察及文化交流,我們也跟學生們玩遊戲,輕鬆一下。  

 

4.  20074月到開陽縣楠木渡鎮探訪孤兒,他自少跟爺爺相依為命,生活貧苦,但面上總掛著微笑,反而爺爺一臉愁容,

      怕孫兒日後無依無靠。

 

   

 
      爺孫刻意收拾過居所,才讓我們拍照,但看上去仍相當簡陋。  
5.  20086月我們到松桃縣小平甘溪小學出席奠基儀式,並專程家訪貧困學生。
     
     

龍橋雙同學跟智障父親和奶奶在家中合照。

 
     
 

龍橋雙的媽媽離家出走,沒有回來,照片中的爛布攤正是他和爸爸的睡床。

 

 

灶頭設備極簡陋,最常吃的是麵條伴辣椒。

 

 

 

6.  20086月到沿河縣冷後錫群小學派發生活補助金,身穿灰色汗衣的學生,天生沒有耳朵,聽覺極弱,口齒不清,

   讀書很吃力,故十三歲仍是五年級學生。

 

     
 

 

 

  義工每次也會跟每位接受資助的學生做詳細訪問,以便核對及更新資料。  
     
 

20091月我們到貴陽巿近效的清鎮,探訪一年前受雪災影響的貧困戶。

 

我們給受災居民派發餅乾,並在政府援建的新屋前合照。

 

2009新年伊始慈恩的義工們再次出發到貴州去,這次是為考察新項目──醫療站而來。以往慈恩全力援建學校,活動由千禧年進行至今已上了軌道,加上國家的「兩免一補」政策,讓更多適齡兒童有機會上學。於是慈恩基金會決定在教育以外,也增強偏遠山區的醫療保健工作,加上國家亦推行農民醫療保險計劃,此計劃給山區農民提供基本醫療服務。

我們先探訪高山苗族山寨居民,山路不平兼要七彎八拐,在五十分鐘車程後,我們還要行半小時山路,才到達目的地。我們有四驅車代步也感顛簸難行,試想像居民有病在身,沒法自行落山,得付數百元給救護車及醫療人員,上山接送到鎮上,很多居民花不起這筆費用,令疾病一拖再拖,沒有及時的治理,後果可能是永久傷殘或死亡。若慈恩基金會資助偏遠山區興建醫療站,這既可令傷患居民受惠,同時亦提高他們的保健意識。這跟援建學校同樣有意義!

離開貴州時,我在想,當地的農民雖然生活艱苦,但他們卻很知足,他們只求身體健康和一家平安,與此同時,我覺得能在香港這個大城巿生活,其實很幸運,我會更珍惜自己擁有的一切。 

扶貧組劉惠美

     
 

苗族山寨小孩對訪客很天真可愛,沿路只管跟著我們。

 

我們揀選了身後的土地來興建醫療站。